【專訪】鍾佩陵律師:從音樂到法律,跨界中的專業與信念

受訪者|鍾佩陵律師

訪談者|陳泓慈

音樂與法律的交會:從藝術走向理性之路

鍾佩陵律師的學術起點,是師大音樂系,後來又攻讀台大音樂研究所。在看似毫無交集的專業領域中,她卻找到了通往法律之路的契機。

「其實本來就對法律有興趣,念台大音樂研究所時接觸了一些法律課程,就決定報考科法所。後來在就業選擇上,也發現自己更喜歡法律多過音樂,於是自然而然選擇走律師這條路。」

對她而言,法律的邏輯性與挑戰性,激起了強烈的學習動力,也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。

從想像到實踐:律師工作的挑戰與收穫

鍾律師坦言,律師的工作確實如想像中具有高度專業性,也伴隨不少壓力與複雜性。但她認為,只要有足夠興趣並抱持「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」的信念,就能在挑戰中找到樂趣。

「剛開始一定困難,但只要跨過那道門檻,隨著經驗累積,工作就會越來越上手,甚至能從中獲得成就感與學習樂趣。」

專注智財與商法:從個人興趣到職涯選擇

在眾多法律領域中,鍾律師選擇專注於智慧財產與商業法律,這與她過往的音樂背景及研究歷程緊密相關。

「我本來就對民商法有興趣,而智財法是我碩士階段的研究領域,論文也和音樂著作權有關,包括旋律、歌詞的保護與侵權問題。」

這樣的跨域背景不僅豐富了她的法律視野,也讓她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具備獨特的觀察角度與敏銳度。

與客戶建立信任:專業+同理心是關鍵

律師的專業不僅體現在法律見解,更體現在與當事人的互動與溝通。鍾律師強調:

「專業能力當然是首要,但更重要的是同理心。要讓當事人知道你是站在他的位置思考問題,這樣才能真正建立信任。」

而對於剛入行的年輕律師,她也特別提醒:

「人生經驗不足,就要花比別人更多時間學習,了解法律之外的生活與人性。不要急於求成,而要紮實打好基礎,這樣才能走得遠。」

實務中的深刻案件:從人性到歷史的對話

鍾律師提到,律師經常處理各類人際與家庭糾紛,從中看見人生百態。但最讓她難忘的,則是一場國家歷史層面的訴訟。

「我們曾協助國史館處理兩蔣文物的所有權訴訟。文物當時存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,歷經十年的法律攻防與協商,終於在2023年成功將文物運回台灣,這是非常感動也具有意義的案子。」

這場長達十年的訴訟,不僅是法律工作的挑戰,也是對歷史與文化責任的實踐。

壓力管理與生活平衡: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

面對律師工作的高壓,鍾律師強調「時間管理」與「興趣培養」是關鍵。

「手上常有多個案件,要根據優先順序安排處理。除了工作,與家人相處、運動、吃飯、放鬆都很重要。有時候甚至只是睡一覺或和朋友聊聊,都能有效紓壓。」

她也強調,不同人有不同的調適方式,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紓壓模式。

態度決定高度:律師應具備的核心特質

對於律師最應具備的能力,鍾律師不談技巧,而談「態度」:

「保持熱情與學習心態,把當事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來處理,同時不被情緒干擾。即便經驗不足,只要用心,當事人會感受到,也會信任你。」

語言力的角色:開啟更多可能性的鑰匙

鍾律師具備中文、英文、台語與客語能力,對於語言在法律工作中的角色,她表示:

「語言能力會根據地區與業務性質而有所不同,國際業務需要英文,偏鄉則需台語或客語。外語能力會讓你在職場上有更多選擇與機會。」

AI時代的挑戰與法律人的定位

談到 AI 的衝擊,鍾律師認為:

「AI 能協助搜尋資料、整理格式,但無法取代律師對情感、細節的掌握。法律是一門與人密切相關的學問,需要理解、預測、判斷,這是 AI 難以做到的。」

因此,她強調跨領域學習仍是重要趨勢,但不該放棄對法律人本質的堅持與深耕。

給未來法律人的建議:法律素養從關心社會開始

對於有志進入法律界的學生,鍾律師提供了中肯建議:

「平常應多關注時事與新聞,培養法律敏感度。不要只讀法律文章,也要看原始新聞內容,訓練自己從事實中思考,培養獨立見解與全方位觀點。」

她也提醒,不管是否是法律本科出身,對社會的關心與觀察,都是成為好法律人的基礎。

訪談重點摘要|鍾佩陵律師的職涯觀點

  • 背景轉換:從音樂跨入法律,是基於興趣與理念的選擇。
  • 職涯定位:專注智財與商法領域,結合自身研究經驗與職業發展。
  • 信任建立:專業結合同理心,是律師與當事人關係的基石。
  • 年輕律師建議:虛心學習、穩健累積、誠實對待人際與專業。
  • 壓力調適:透過時間管理、興趣培養與情緒釋放達成平衡。
  • 關鍵特質:保持態度、用心對待每一個案件,才能贏得信任。
  • 語言能力:依業務需求而定,能提升律師的發展空間。
  • AI時代應對:AI為輔助非取代,法律人的價值在於理解與判斷。
  • 實力養成建議:多關注社會現象、練習從新聞中思辨法律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