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案例:
小美因為長期投資股票期貨頗有心得,開始將自己多年經驗分享給親朋好友,並給予具體投資標的建議,身邊好友也因此皆有獲利,漸漸小美在朋友圈中有了「投資女神」、「女中巴菲特」等封號。小美進而決定開班傳授投資知識並收取學費,小美認為這樣不但能將自己投資知識進一步分享給所有社會大眾,自己也可以賺得學費,利人利己何樂不為呢?
評論:
古人云「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」,後人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為:「授人以漁,不如授人以欲。」指的是不要直接給予物質,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種信念,讓對方自己去爭取。這套理論如果用到現代社會,把「教人釣魚」改成「教人投資」,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?
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法律規定:
期貨交易法第112條第5項
有下列情事之一者,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,得併科新臺幣3百萬元以下罰金:
一、未經許可,擅自經營期貨交易所或期貨交易所業務。
二、未經許可,擅自經營期貨結算機構。
三、違反第56條第1項之規定。
四、未經許可,擅自經營槓桿交易商。
五、未經許可,擅自經營期貨信託事業、期貨經理事業、期貨顧
問事業或其他期貨服務事業。
六、期貨信託事業違反第84條第1項規定募集期貨信託基金。
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第107條
有下列情事之一者,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,併科新臺幣1百萬元以上5千萬元以下罰金:
一、未經主管機關許可,經營證券投資信託業務、證券投資顧問
業務、全權委託投資業務或其他應經主管機關核准之業務。
二、違反第16條第1項規定,在中華民國境內從事或代理募集、銷售境外基金。
又法院實務判決認為,證券投資顧問事業或期貨顧問事業,係指該營業為攸關構成導致投資決策過程中之活動,而對證券或期貨交易為研究分析意見或推介建議,並因此直接或間接自委任人或第三人取得報酬者。據此,行為人因其提供投資或交易之分析意見或推介建議而收取報酬,其報酬之收取與分析意見或推介建議之提供間有對價關係存在,就屬於經營投資顧問業務,而違反上述法律規定。
結論:
小美想要分享傳授他的投資經驗、具體提供投資策略或標的,若是單純親朋好友間的分享而不收取報酬應無問題,但若對不特定人開班授課並收取學費,就可能違反前述期貨交易法、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等規定,除有相關刑責外,也會面臨受害者的民事追償,不得不謹慎。
本文亦載於-第一金理財文章 https://reurl.cc/3KL2z0
▐ 作者
郭上維律師於取得律師資格後,於交通大學攻讀財務金融並取得碩士學位(研究主題為公司治理、經營權爭奪)。亦取得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師、台北市危老推動師資格,協助政府推動都更事業。並於國內知名影視製作公司擔任法律顧問,故對於影視產業生態、影視著作相關法律問題皆有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