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法可夢 2024 小樹計畫|人物專訪
受訪者|謝子建律師
訪談者|羅日璋
在法律界人才輩出的時代,擁有資訊背景的謝子建律師,選擇走上一條與本科專業截然不同的法律道路。他不僅成功轉職為律師,更在備考過程中發展出一套自我調適與高效學習的方法。此次專訪,我們邀請他分享轉職歷程、國考準備心法,以及如何在高壓環境中保持身心平衡。
從工程師到律師:轉職的關鍵思維
謝律師原為台灣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,起初從事工程師相關工作。談起當初轉行的動機,他坦言自己並非一開始就對法律懷抱憧憬,而是在工作幾年後,逐漸意識到自身在資訊領域的適應性與發展性未如預期。
「以前有同學說我可能比較適合法律,不過我當時並沒有太在意。但時間久了,我發現自己對資訊領域的熱情有限,加上當時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,就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,換個跑道看看。」
正因為沒有家庭與經濟負擔,謝律師選擇辭去原本工作,全力投入法律學習。他回憶,這段轉職過程雖然艱辛,但也讓他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與熱情。
多元學習、舒壓兼顧:研究所的養成過程
進入研究所後,謝律師選擇了不同於傳統「拚命讀書」的學習方式。他表示:「我對每一門課都抱有興趣,不只修法律課,也修社會學、心理學,甚至是當時國考還沒涵蓋的課程,比如證券交易法、消費者保護法等。」
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擴展了視野,也讓他能從不同角度理解法律案件背後的社會脈絡。「有些課程雖然與考試無關,但能讓我在繁重的法律必修中找到喘息空間,舒緩心理壓力。」
他特別提到「強制執行法」這門課:「雖然它在國考中的比重不高,但在實務工作中極為重要,我也很重視這類實務導向的知識。」他相信,誠懇投入每門課程的態度,不僅讓教授欣賞,也培養了扎實的法律基礎。
有效備考:關鍵在「掌握重點」
關於國家考試的準備,謝律師的策略是「不求全讀,重在理解與策略性應對」。他坦言,人的精力有限,不可能將補習班講義逐字讀完。「那樣不僅效率低,也不利於考試實戰。」
他的建議是先掌握每一科的關鍵概念與高頻題型,針對自己不擅長或學校未涵蓋的部分報名補習班,加強弱點。「補習班的講義整理得不錯,但不能被補習節奏綁住。考試重點在於思考與論述,這是補習之外要自己練習的。」
他回憶起考試情境:「當年的題目有一半我沒見過,剛看到時完全摸不著頭緒。但我知道不能慌,花幾分鐘重新審題,猜測出題邏輯,翻法條尋找線索,然後再整合記憶與推理去作答。」
在他看來,考試並不是單靠記憶就能過關,更重要的是臨場應變與條理清晰的答題策略。「有些答案不是你學過的,而是你能否推理出來,這才是關鍵。」
總結:專注、彈性與自我調適的力量
謝子建律師的學習歷程與備考經驗,不僅體現出法律人應具備的堅韌與敏銳,也提醒正在努力中的學生與轉職者:準備考試與規劃職涯,不是「死讀書」的競賽,而是關於認識自己、善用資源,以及掌握策略的過程。
他以自身經驗鼓勵年輕學子:「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,不盲從、不焦慮,學會如何面對未知與變化,那才是國考準備的真正意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