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網購盛行的時代,未取貨的情況時有發生。
許多消費者因臨時改變主意而選擇不取貨,
但也有賣家因此威脅要提告毀損罪,或要求支付退換貨的運費。
那麼,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到底需要擔心什麼法律風險呢?
-
個人因素未取貨
如果是因個人原因而決定不取貨,在法律上並不會構成犯罪。
根據「消費者保護法」規定,消費者在網購中有無條件解除權,
意味著你可以在七日內無理由退貨,
甚至在取貨前改變心意也並不違法。
而且,退貨時無需支付任何退貨或運費,
賣家也無權因未取貨而提告毀損罪或要求支付運費。
-
下單後惡意不取貨
但是,如果消費者有意多次下單且不取貨,藉此惡整賣家,
導致賣家蒙受損失,這就可能涉及到「刑法」第355條間接毀損罪,
此外,賣家還可以依「民法」中的「侵權行為」或「債務不履行」規定,
向法院請求賠償損失,例如退貨運費、包裝成本等等。
-
總結來說,一般的改變主意並不會違法,
但故意惡整賣家則可能讓你面臨刑事與民事責任。
因此,網購時務必謹慎對待,
合理地行使消費權益,才能避免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