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訪】黃冠中律師:訴訟、人性與熱誠—一位實務律師的深度對話

受訪者|黃冠中律師

訪談者|羅日璋

工作與生活:如何在高壓職業中找到節奏?

作為執業多年的律師,黃冠中律師對工作與生活的調適有自己的一套方式。他提到:

「現在生活還是以按時工作為主,維持運動習慣,假日盡量陪伴孩子。」

雖然律師工作繁重,但黃律師不將加班視為負擔。他說:「我現在自己執業,有案件就做完,昨晚做到九點多,但我不覺得那是加班,而是想把今天的事處理好,對自己與當事人都有交代。」

而在每日工作中,最耗時的部分通常是研擬訴訟策略、查找判決與資料、翻閱專業文章,以及與當事人的溝通與會議。他強調,這些看似瑣碎的準備,實則是律師工作的核心。

印象深刻的案件:法律背後的重量

黃律師分享了幾件讓他印象深刻、情感投入極深的案件。

都更案:長達十多年的法律攻防

他提到一件自民國94年開始、迄今仍在處理的都市更新案件:

「我是六年前開始代表建商處理這個案子,已經歷多次訴訟。從當初90億的價值,到現在已超過300億。雖然累人,但過程中充滿挑戰,也獲得不少訴訟策略上的經驗與樂趣。」

八仙塵爆案:情感與制度的兩難

另一件讓他感傷的案件,是八仙塵爆事件。他代表行政機關應訴,對象是罹難者家屬。

「這是沒有人願意面對的事件,但必須解決。家屬的痛我可以理解,雖然代表機關立場要無理由抗辯,但心裡還是會過不去。所幸最後透過民間捐款的補償,讓家屬部分獲得安慰。」

他認為,這類國賠案件雖讓人沉重,但也讓行政機關意識到公共設施安全的重要性,是制度進步的契機。

登記失誤國賠案:揭開制度漏洞

他還提到一件地政機關辦理登記時,第三人冒用身分證辦理抵押設定,導致當舖業者對機關提起國賠訴訟。

「登記機關雖未過失,但現行法規仍要求其負責,讓行政機關承受不合理風險。我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,容易造成濫訴與操作空間,也考驗整個社會對善意與制度的信任。」

人脈經營:律師的另一門功課

在專業之外,黃律師也非常重視人脈的經營與拓展。

「我參加律師公會的羽球社團,也參與商務交流平台,並在議員辦公室與區公所提供法律諮詢服務。」

此外,他也透過拍攝法律影片與加入法可夢平台擴大影響力。他認為,律師是屬於「案源型」職業,與人接觸愈多,遇到法律需求的機會也愈高。

「我並不打算一直當律師,因此希望拓展副業,比如擔任企業法律顧問、進行法務訓練。這些都需要良好的人脈基礎來支撐。」

對法律學生的建議:守住初心,面對實務

訪談最後,黃律師對在學法律學生提出幾點肺腑之言:

「通過考試只是取得門票,真正的挑戰在實務。到了現場你才會知道以前學的不夠,像都更、國賠這些法規,學校根本不教。」

他勉勵學生,除了持續學習,更要保持對法律的熱誠與初衷,並且能夠「抵擋誘惑、守住底線」,這才是一位合格法律人該具備的素養。

訪談重點摘要

生活調適:規律工作、運動、陪伴家庭,是黃律師維持身心平衡的三要素。

工作分配:最多時間花在訴訟策略研擬、資料查找、會議與當事人溝通上。

印象案件

 -都更案:長年訴訟、金額巨大,挑戰與成就兼具。

 -八仙塵爆案:在制度與人性間取得平衡,體現國賠制度的意義。

 -地政國賠案:揭示現行法的不足與行政單位壓力。

人脈建立:透過社團、諮詢平台與影音創作拓展人脈,為未來副業鋪路。

給學生的建議:國考只是起點,實務才是關鍵。要保持學習熱情與職業道德。

訪談後記

這次訪談讓我深刻體會到,律師不僅是條文與法條的操作者,更是社會運作與價值守護的重要角色。黃律師對工作的熱忱、對人性的體察,以及對社會責任的自覺,正是法律人應具備的典範。他在訴訟中追求正義,在生活中追求平衡,也在與人互動中播下未來可能的種子。

對我而言,這樣的榜樣提醒我:進入法律界,不只是考上律師,更是在面對人、制度與現實的多重張力中,學習如何不失本心、堅守底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