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受訪者|黃冠中律師
訪談者|羅日璋
法律是一種工具,也是一種選擇
從小立志從事法律工作的黃冠中律師,將法律視為一種保護自己、幫助他人的工具。談起初衷,他表示:「我喜歡講求邏輯的學問,也看到親戚當律師,讓我對這條路產生興趣。原本想成為法官,但分數未達標,最後選擇走上律師之路,也是一種圓滿的轉變。」
起初未如願考上理想科系的他,毅然選擇轉系,最終如願轉入東吳大學法律系。「當時希望留在台北,補習資源比較多,也有利未來準備國考。」
法律人的個性與熱情:從學生到執業者
黃律師自述自己邏輯能力強,對法律始終充滿熱情。他認為這是支撐自己走過漫長讀書與考試歷程的關鍵。他說:「對我來說,法律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我人生的一部分。」
談到法學興趣領域,他提到大學初期接觸民法與刑法,研究所進一步鑽研國家賠償法等行政專題。經過法院實習後,他對土地法、國賠、都更等實務領域特別感興趣,並選擇將其作為職業發展主軸。
法律學習的廣度與深度
羅同學分享他自己偏好刑法,並修讀英美法,認為案例導向比抽象法條更容易理解原則。黃律師認同道:「讀書跟執業真的不一樣,只有親身經歷過,你才會知道怎麼處理。」
他指出,法官與律師都要重新認識每個案件的本質,而實務上學到的細節,往往比課堂上更清楚具體。「例如訴訟法中『當事人適格與能力』,實務中是常見攻防焦點,甚至能左右整起案件的程序能否進入實體審理。」
國考準備策略與讀書節奏
談到律師國考準備經驗,黃律師分享他在大四前就打好法學基礎,畢業後一年考上。他認為準備過程中必須掌握重點、平衡各科表現,不能偏科。
「老師教得比較廣,補習班則抓考點。我會做筆記、整理資料,並組讀書會,分科負責重點。像我刑法比較好,就負責刑法整理,再搭配考古題練習。」
黃律師也好奇羅同學是否參加補習,羅回答有同學翹課去補習,認為學校課程與考試落差大。但他本人認為不同觀點的形成對思維有幫助,並珍惜校內學習資源與同儕互動,黃律師表示認同。
考試期間的生活與調適
黃律師分享自己的備考作息:
「我那時候是碩一,時間比較自由。大概早上九點前到圖書館讀書,中午休息一下,黃昏再去吃晚餐,晚上繼續讀到十點左右,再用電腦放鬆一下,大概凌晨十二點多睡。作息穩定,效率也比較好。」
他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:「我那時會打籃球,幫助調整體力與精神狀態。早上讀書的習慣,也有助於考試當天發揮。」
經濟壓力與求學支撐
談到考試期間的經濟壓力,黃律師坦言:「我有接教學助理的工作,薪資不錯,足以支撐我繼續念書。」這也讓他能安心備考,不必過度擔憂生活負擔。
同儕經驗與個人觀察
在備考過程中,他觀察到身邊同學的多樣發展。有同學花了五年考上法官,有的則改走不同路線:「有一位成為法官助理,但我覺得他當時讀書不夠認真,可能也因為太太已經考上,他就比較沒壓力;另一位後來從政。」
他總結:「律師這條路,只要肯努力總會考上。法官名額有限,變數比較多。」
出國深造的選擇與建議
黃律師曾考慮出國攻讀法律,但因延後畢業、經濟負擔與年齡考量,最終選擇留台。「我認為如果想走學術,建議先在台灣讀研究所,與教授建立關係。未來回來比較容易銜接教職。」
訪談結語
這場訪談中,黃冠中律師分享了從法律志向、國考備戰、實務觀察到生涯選擇的完整經歷。他以實際經驗告訴我們,法律不僅是一條知識之路,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與人生態度。
對於正在準備法律專業的學生與考生而言,黃律師的經歷提供了寶貴的方向與啟發:努力是必須的,但方法與調整心態同樣關鍵;選擇何去何從,則需平衡現實與理想。